人物画像
董海荣,博士,副主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物理学C》(C辑)主编。2010年获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部、实验物理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2016年起从事期刊出版工作,主持完成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计划B、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重点期刊等项目。
面试
01
从事编辑工作以来,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比如被邀请投稿重要稿件、参加或组织有意义的编委会或期刊推广活动、拜访令你印象深刻的科学家等。
董海荣:2016年,我正式进入编辑出版行业,先是担任科普期刊《现代物理知识》的主编。从科研到科普,一切都是新奇而陌生的。相比于专业而深厚的研究领域,在新的岗位上,我接触到的科学知识更加广泛、更加通俗易懂,对如何把深奥的科研成果生动地诠释给大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副主编童国良先生恰好负责《欧洲核子研究组织60年发展史》一书的翻译,因专业对口,我很荣幸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该书的译者大多是科研一线的退休专家学者。 他们以做科研一样的热情和严谨态度进行这项工作,反复推敲每一个专业术语的翻译、每一篇文献的准确出处,虽然这是一份相对业余的工作,却丝毫没有懈怠。我和他们交流时,从他们专注的表情中,看到了他们年轻时是如何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的。这让我很受触动,让我明白,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岗位、什么工作,激情和努力永远是支撑我们走得更远的基础。这也成为了我今后工作的精神动力。
02
您办刊的“秘诀”是什么?为提升期刊影响力做了哪些探索和实践?有哪些制度或规范来维持期刊内容的高质量?
董海荣:2018年,我加入《中国物理C》这个学术期刊的时候,恰逢期刊影响因子达到顶峰的时期。通过出版高能物理领域最重要的专刊《粒子物理数据表》,期刊影响因子达到5.861,从Q4区进入Q1区,四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学术指标大幅提升的同时,期刊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作为主编,我面对的是第二年不可避免的指标下滑趋势,这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冷静思考后,我觉得与其心存顾虑,不如脚踏实地抓住机遇,从各方面去提高期刊,逐步巩固期刊影响因子,借此机会打造出真正世界一流期刊。 首先,我们利用期刊高影响因子带来的稿源优势,加强稿件质量把控,组建更加国际化的编委会和审稿人队伍。文章经编辑部审阅后,再由学科编委会审稿、投稿,由主编做终审。通过提高拒稿率和国际合作论文比例,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同时,随着期刊被越来越多的国际科研机构了解和认可,我们充分发挥主办方国际综合研究基地的优势,加强对国际大合作组、大科学装置研究成果的稿件组织工作,发表数十篇合作组文章,利用这些高影响文章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优质稿件。此外,《中国物理C》还成为国内首个加入国际粒子物理开放出版联盟的期刊。 通过对粒子物理领域文章进行免费开放获取,为国内学者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服务。最后,利用已有的期刊影响力,加强宣传推广,参与本学科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利用多种宣传方式扩大期刊影响力,提升期刊国际声誉。通过以上努力,期刊近几年稳步上升,2024年影响因子将达到2.944,进入粒子物理与核物理Q2区,用行动践行办刊初衷。
03
期刊的成功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您是如何从“小编辑”迅速成长起来的?您做了哪些工作推动编辑队伍的建设?您是如何调动主编、编委等科学家的力量办好期刊的?
董海荣:我们的编辑都是从不同的专业领域跨界到编辑行业,身份的转变和认同是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但掌握与编辑相关的专业技能是必须的。所以我要求包括我在内的编辑部所有编辑,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提高能力。两年内,编辑部全体成员顺利通过编辑专业资格考试,获得晋升。同时,我们先后申报了中科院期刊编辑研究会两个科研项目,完成了数万字的项目报告,发表了多篇文章。通过专业学习和创新研究,老编辑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新的突破,年轻编辑也受到了鼓舞,工作热情高涨,迅速成长。我们倡导的成长理念,是以人为本,带动期刊发展,在默默中实现个人价值。
如果说编辑团队奠定了期刊的基础,那么编辑委员会则决定了期刊的高度。我们在组建编辑委员会时坚持的原则之一就是,每一位编辑委员会成员都要参与审稿,通过处理稿件了解期刊的水平,发现改进的空间,提出期刊发展的策略。在编辑委员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期刊在审稿速度、审稿质量等方面都达到了一流期刊的水平。
04
顺应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新媒体建设、媒体融合等方面做了哪些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董海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阅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让我们意识到科技期刊依赖单一媒体的生产方式必然不会长久。因此,我带领编辑部以物理学领域科技期刊为调研对象,对其移动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响应式网站和XML文档技术的应用在国际上已成为常态,但我国科技期刊使用这些技术的情况很少。结合调研结果和综合考察,我们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于2018年开始使用仁和XML排版系统,实现了网站、微信、生产系统的一体化,成为国内最早使用XML排版一体化的期刊之一。这也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尝试。
05
您和您的团队认为在日常编辑出版工作中值得记录和传播的细节和亮点。其他您认为需要解释和补充的内容。
董海荣:年轻人是期刊发展的新鲜血液,他们带来的创新力和活力不可低估。但是现在大部分项目和课题对申请人的职称要求都比较高,如果能给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一些发挥潜能的机会,对人才的培养和期刊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结尾
科普写作研究会由《中国激光》杂志社发起成立,旨在共同研究科技期刊政策动态、交流编辑经验。
结尾
科普写作社微信公众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