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朗读者》录制最后一期节目。 从下午2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董卿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 下班当天下午4点,董卿接受了《面对面》的专访。
《制片人》董卿
你敢与过去的自己决裂吗?
小编:当你向《朗读者》第一季挥手告别时,出现在你面前的画面是什么?
董卿:当我走出工作室的时候,眼前的天已经亮了,身后是黑暗中正在拆除的舞台。 我就在中间,对比太强烈了。 再过几个小时,我辛苦一年多的舞台就会消失。 我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在心里和它告别。
小编:为什么这么急于这样做?
董卿:我当主持人22年,做过上千场节目。 我是一个非常热爱工作的人。 只要在舞台上,我就能忘记生活中所有的不满和烦恼。 一开口,我又感到充满了力量和幸福。 这是发自内心的,是工作给我带来的一种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满足感。 这种感觉20年来都没有改变过。
但这两年,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不再那么兴奋了。 我也开始有一些套路——以前我最不喜欢的是凭经验做事,而不是凭激情做事。
心里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你敢和过去的人说再见吗?
《主持人》董卿
为什么突然离开央视舞台一年了?
董卿连续13年主持央视春晚,这是一般主持人难以达到的职业巅峰。 然而,就在2014年央视春晚结束后,她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离开舞台,到美国南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
小编:当时有很多猜测。 董卿为何突然下台? 正如你所说,如果你突然刹车,你会撞到头。
董卿:对,撞到了。 只是没有人看到而已。 头没有血,没有血,至少鼻子青肿,脸肿了。 无数个夜晚,我独自坐在书房里发呆。 那个春节过后,我知道我有一段时间不会再有新的节目了。 这是一次无限期的休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登上舞台。
“妈妈”董卿
我不想因为孩子而停止前进。
2015年7月,阔别舞台一年的董卿全面复出。 此时的董卿还有另一个身份——母亲。
小编:刘宇说,很多人问你为什么要孩子,她说是为了让我的人生完整。 你呢?
董卿:很多事情不能再拖了。 如果你再拖延下去,你可能会永远失去这个机会。
给我最大推动力的人是我的妈妈。 她曾经告诉我,我们迟早会离开这个世界,希望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像我们一样爱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句话让我感到难过。 她让我觉得我必须为她做点什么,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这样她才能放心。
孩子出生后,我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我必须在很多地方保持平衡。 我不能让我的世界只有我,也不能让我的世界只有他。
小编:你必须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 这或许也是一种牺牲?
董卿: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我也应该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样以后他真正了解你的时候,才能从你身上学到一些好的品质。 我不想放弃自己继续成长的可能性,也不想因为他而停滞不前。
《朗读者》筹备一年
“在绝望的边缘”
对于董卿来说,陪伴她成长的读书已经不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力量。 她想将这种力量与她的专业精神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新的电视专栏。
从构思到项目立项,进展顺利。 不过,与央视自制节目不同的是,《朗读者》的节目制作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由董卿担任制片人。 节目模式、制作公司、资金、赞助商、播出平台、人员,这些她以前不用考虑的事情纷纷涌来。
“心里有了主意,手里有了两页计划,三个掉队的人就出发了,到处磕头求救。” 董卿是这样描述《朗读者》筹备之初的情况的。 在娱乐真人秀节目的挤压下,文化节目想要吸引投资并不容易。 董卿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描述画在纸上的馅饼的香味,就像祥林嫂一样。
董卿:这一年来,很多时候我已经无法用失望来形容自己,甚至到了绝望的边缘。 但当我晚上两三点#不着的时候,坐在家里的地板上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的时候,黎明到来的时候,我仍然会微笑着出现在我们的临时办公室里。 ,然后我给大家讲一下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什么,我们今天的会议内容是什么。
自立项以来,《朗读者》的播出时间已经确定,但当赞助商确定时,已经是2016年11月了,留给董卿和她的制作团队只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而4月就邀请了嘉宾直到7个月后才正式通知录制时间。
“一切都细致、严格、挑剔”,这是董卿团队成员对她的评价。 当她工作强度大的时候,每天只能#三四个小时。 这让一直支持她工作的父母在这件事上投入了精力。 没有投票。
董卿:我第一次遇到了他们的抵制,因为他们真的觉得自己老了,我不能再毫无顾忌地拿自己的身体了,因为我已经是一个孩子的妈妈了。 这么多年,我第一次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了犹豫,甚至是反对。 我特别难过。
董卿曾引用《牧童奇幻之旅》中的一句话:“如果你真心想做成一件事,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2017年1月8日,《朗读者》开始首次录制,董卿终于实现了自己对这档节目的憧憬。
永远不会长大
但始终在成长
小编:当倪萍手捧鲜花出现在舞台上时,您向她打招呼,走过长长的舞台。 你为什么哭?
董卿:每次见到倪萍老师,我都会有一种同情的感觉。 也许她能在我身上看到她的过去,也许我能在她身上看到一些未来——她变老的方式。
她十年前告诉我:“董卿,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站在舞台中央,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被派到最重要的战场,所以你要尽力而为。” 我知道你进来的那一刻,你离开的那一刻,所以尽力而为。
我特别喜欢科幻作家阿瑟·C·克拉克墓志铭上的一句话:“我从未长大,但我从未停止成长”。 最好我们永远不要长大,但最好我们一直处于成长的过程中。 这就是最美的状态。 我特别感谢《朗读者》让我再次找到了这样的状态。
发送完整视频↓↓↓
来源 | 央视新闻
编辑| 刘启苗
©央视综艺
■点击关键词有惊喜,快来试试吧!
||
||
||
为一直在成长的自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