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企业、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培训主体大力为广大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安徽新东方烹饪职业培训学校的经验和做法——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实施操作人员技能提升计划
建立企业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完善主工种、关键岗位员工从基层工人到团体专家、技能大师的九级晋升制度,制定技能等级与管理层的比较关系和互认条件、技术序列,推动技能人才发展纵向一体化,三支人才队伍横向平稳过渡。
推进企业职工技能水平独立评价体系改革,编制制定283项岗位技能评价标准、题库和培训教材。 是首家完成部省两级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双注册的企业,实现了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向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顺利过渡。
实行高技能人才聘用年限制度和积分晋升制度,打破技能等级终身制和学历、资历等条件限制,注重工作绩效考核,强化生产服务成果、创新成果和切实贡献,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 它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
实施创新增效能力提升计划
加强培训平台建设,建立12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创建17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覆盖主要生产工种的56个优质技能培训项目,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晋升培训、骨干培训等作业员工人才培训方面,关键岗位作业员工培训率和持证上岗率均达到100%,员工技能水平持续提升。
加强竞技平台建设,开展不同层次的技能竞赛。 竞赛覆盖率达到95%。 大赛成为一线员工成长的“快车道”和检验职业技能培训的“试金石”。
加强技能创新平台建设,制定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效益激励措施,评选奖励一线创新成果,鼓励所属企业按直接经济效益实行比例分享; 组织跨地区、企业、专业联合开展技能研究和创新成果推广。 通过应用、技能传承与交流等方式,打造“师徒”创新团队,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由“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
实施石油硕士培养计划
选定重点培训对象,集团、企业、员工签订培训协议,一一明确培训措施,培养不同层次的“石油大师”。
公司7人荣获“中国技能奖”,58人技术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70人荣获“国家技术能手”称号。
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管理决策、设计、研发、创新创造,提高优先选拔技能人才比例。
完善技能津贴标准,按管理顺序确定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
加强高技能人才事迹宣传,弘扬石油精神、工匠精神,激发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江苏常州技师学院
教育培训结合实施“双轮驱动”发展战略
学院党委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学院教育的重要职能,制定了技术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的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与培训相结合,完善多元化办学格局。
两年来,学院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近600个,为5.7万人次提供社会培训。 受训企业劳动生产率显着提高,受训员工技能水平和工资显着提高。 培养了以我国首位世界技能大赛“阿尔伯特”奖获得者宋飚为代表的一大批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产业后备工人和高技能人才。
创新管理激发教职员工参与培训工作积极性
学院按照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双轮驱动”的总体要求,建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了以培训管理部门牵头的培训工作两级管理体系。以及实施它的教学部门。 采用“独立核算、独立核算”的方法,实行“项目化”的培训运行机制。
将培训工作纳入学院重点目标任务考核体系,考核权重高达25%,体现培训在学院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开展学院管理体制配套改革,把培训工作成效作为教职员工个人绩效考核、薪酬福利、职称晋升、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制定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奖励办法,用新增培训收入的10%对培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调动和激发各方参与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多措并举积极服务社会培训需求
推动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按照“一企一策、量身定做”的原则,大力开展企业新学徒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员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等。企业员工,以及需求岗位和新技能的特殊技能提升。 训练。
组织专业力量主动承担地方政府就业培训任务,积极开展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退役军人技能提升培训、再就业培训等重点就业群体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失业人员、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
充分发挥学院品牌和资源优势,为社会搭建基础公共培训平台,履行技工院校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法律责任,积极开展特种安全生产培训、应急急救培训、员工工伤预防培训、大专师资培训、基础教育研究及行业规范标准培训。
安徽新东方烹饪学校
抓住市场需求加大资源投入
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广阔,社会需求巨大。 目前,仅烹饪方面的高技能人才缺口就达220万人。 学校紧紧抓住烹饪培训市场需求,不断加大资源投入。
一是统筹加大培训资源投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20网络投稿。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专业教师4800余人,师生比稳定在1:15。 定期开展师资培训,每年春、秋两季组织骨干教师赴欧、美、日、韩等国家进行研修培训。
三是加大实训耗材投入,购买一流教材。 年均实训耗材投入1.96网络投稿。
坚持就业导向,提升培训效果
学校坚信“好就业就是好培训”,始终把就业作为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
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中式烹饪、西式糕点、酒店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等实用性强、需求量大、就业机会广阔的专业。
二是在课程安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打造“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课程占比80%以上。 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合作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和实习,确保培训内容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与优质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与15000多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作协议。 平均每年新开校企合作订单班700个,惠及学生近3万名。 。
坚持质量为本,完善管理体系
坚持把培训质量作为学校发展之本,健全培训质量控制体系。
一是集团公司层面成立新东方烹饪研究院,各培训学校设立教学研发中心,形成两级教学研发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市场变化准备校本教材。
二是设立就业综合满意度、就业薪资达标率、高端就业率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确保就业目标明确、过程可控、结果理想。 目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专业匹配率、就业稳定性、毕业生薪酬、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在较高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教学评价制度,按季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突出公益导向,履行社会责任
积极响应国家保障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的号召,积极参与政府促进就业工程。
一是开通招生绿色通道,积极降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退役军人学费。 云南、贵州等地开办特色技能扶贫培训班。
二是为重点群体提供专题教学服务,深化与酒店、餐饮企业合作教学,与国内知名餐饮企业合作开设专题培训班367个,根据重点群体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三是提供就业服务,安排专人负责重点群体就业。 三年来,联系合作企业举办重点群体专场招聘会329场,累计帮助1.8万名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