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提示

针对当前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诈骗案件频发的情况,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9月19日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对此类诈骗行为高度警惕,谨防财产损失。

图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新华社 小编 李鑫 摄

风险提示指出,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诈骗通常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施:

1、以“保本高利率”的虚假宣传吸引消费者。 不法分子打着债券投资、股票投资、贵金属投资、期货投资、P2P投资、外币投资等概念为幌子,推出所谓“投资理财工具”,并在网络平台发布声称“保利润,不赔钱”的信息。赔钱”,提供高额回扣和月供。 返利、维持现金流等噱头吸引消费者眼球。

2、利用“内行专家”虚假信息诱导投资。 不法分子通过社交软件添加消费者好友,拉入“投资”群聊,然后冒充投资导师、理财专家,以“投资理财案例”、“直播课”等方式骗取消费者信任,或者利用婚恋交友平台与消费者沟通。 消费者确认婚姻关系,然后利用“内幕消息”、“会员渠道”、“特殊资源”引诱消费者投资。

3、利用虚假“投资返利”平台转移资金。 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或假冒投资平台,向消费者发送虚假链接,引导消费者下载投资应用程序,并以小额投资返利为诱饵,不断引导消费者加大投资力度。 不法分子随后迅速转移资金,甚至利用消费者急于提取现金的心理,以“登录异常”、“服务器维护”、“银行账户冻结”等名义收取所谓“存款”、“解冻资金”,等,进一步加大了消费者的经济损失。 。

此类诈骗造成的损失数额巨大,不少人上当受骗。 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提醒:

1、不存在“保本高息”理财产品。 根据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金融机构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消费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银行理财、基金、信托、期货等都不是存款。 高回报意味着高风险。 “保本高息”、“专家担保”是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诈骗的常见伎俩,应提高警惕。 。

2.不要相信来历不明的“八卦”。 消费者在投资理财时,应首先选择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并颁发牌照的金融机构。 不应轻信通过网络论坛、微信群、QQ群等以及无合法资质的机构或人员传播的“八卦”。 如您对金融服务有疑问,可通过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的KTV网站、热线电话进行咨询核实。

3、不要贪图“一时之利”,因小失大。 消费者应树立科学合理的投资理财观念,避免侥幸心理和KTV心理。 对通过非正式的在线渠道(例如推销电话和电子邮件促销)吸引投资保持警惕。 不要随意点击未知链接或扫描二维码,不要轻易授权非KTVApp使用协议。 拒绝与陌生人分享实时位置和身份信息。 避免因信息泄#造成经济损失。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提醒广大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筛查能力,避免将个人信息泄#给不法分子。 如果您不慎被骗或遇到可疑情况,应及时保留聊天记录、转账记录、银行账号等关键信息,并尽快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权益和依法享有的利益。

小编:李艳霞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