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晴为何物,直叫人晒不干内裤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马,好久不见! 说起天气预报,在小马的脑海里:电视新闻播完之后的天气预报,电视主持人在屏幕前讲解全国各地的天气情况,还有经典歌曲《渔船唱晚》陪伴了多少朋友成长。 朋友们,我也是这么想的!

▲ 图片来自CCTV1

关于气候,五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阴阳历”。 后来殷代古都(安阳县)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这样的记载:“壬申雪,酉日雨止;万岁卯,乙酉大雨”,解释了雨雪开始和结束的日期。 那么古时候人们是如何“预测”天气的呢? 在古代农耕社会,需要掌握四时的变化,依靠天吃饭。 最早的人们依靠仰望天空和占卜来预测天气。 他们也非常勤奋地观察天气。

后来,人们发现动物的感觉系统比较敏锐,可以通过观察一些动物的行踪来预测天气:燕子低飞、青蛙呱呱叫、蚂蚁移动等。由于动物对气压和湿度很敏感,如果他们感觉到异常,他们就会变得焦躁不安。 它可以反映当时天气的变化。

湿度计是我国最早应用的。 据《天官书》:“县土碳”。 即把土和木炭分别挂起来,以达到平衡。 天气潮湿时,木炭会吸收水分,变得更重、下垂。 通过观察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当天是否会下雨。

通过观察云的厚度、颜色等的变化来预测。雨从云中落下、下雨的量、下雨的时间都是从云中观察到的。 当云层薄如鱼鳞时,就意味着天空要变了。 是的,农谚说:“天如鱼鳞,不下雨也有风”。 它描述了卷积云。

降雨量的多少与农产品的收成密切相关。 早在秦代,各地官员就被要求报告当地的雨情,称为“上雨则”。 当时没有雨量计,如何测量降雨量呢? 我们应该做什么? 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用锄头挖地,测量湿土的深度。

这个测量是不准确的。 后来明清时期,采用计量方法,将铁制成圆筒状,称为“上玉泽”。 看到这个,你想到的一定是一个透明的圆柱体,上面有雨量计的刻度! 这个东西应该是从小学科学课本上就印在大家脑子里的吧!

风对气候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风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因素。 风可以带来降水,形成雨季。 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了“咸丰铜鸟”,用来观察风向。 根据青铜鸟旋转的方向,来判断风的方向,光有风向是不够的,还要有风的强度。 在古代,风被定义为八级,并根据树木受风影响的程度来判断风的强度。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位非常准确的天气预报专家。 例如,他可以准确预测雾何时起、风将吹什么。

有了记录,我们可以粗略地推断出气候变化,方便记忆,并用短韵来表达,形成各种农谚——“蚂蚁搬蛇过道,大雨快来”等等。 但这样的预测只能知道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并不能每天都准确。 这是古人的智慧。

古代天气预报虽然不如现代天气预报那么科学、准确,但仍然有比较有效的方法,为现代气象学奠定了基础。

到了现代,科学越来越发达,其准确性也越来越高。 凭借当今的技术,可以非常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 通过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最后得到结果。

全国各地都有气象站。 当地气象站每天同一时间采集气温、气压、湿度、风力等气象信息并发送给国家气象局。 获取这些数据所使用的仪器也比较基础,如风速计、百叶窗等。也有一些先进的仪器: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等。

天气雷达(多普勒雷达)主要用于探测降水。 气象雷达发射脉冲电磁波。 当电磁波遇到雨滴时,一小部分能量被雨滴散射,然后到达雷达天线,被雷达接收。

▲ 图片来自中国天气网

颜色代表强度从蓝色逐渐上升到紫色,强度越高表示降雨量越大。 当您的城市呈紫色时,表示您的城市正在遭受大雨。

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是一颗地球静止卫星。 它的轨道是对地静止的。 其运动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它对于地球上的所有点都是静止的。 风云四号本身搭载了很多仪器: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器、闪电成像仪、空间环境监测仪器包有效载荷等。

我们先来说说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 它有多少个频道? 有十四个通道对地球进行二维扫描,就像医院里的CT扫描一样。 它可以在15分钟内扫描整个地球。 来自地球景物的辐射被扫描镜反射到主光学系统。 入射辐射通过中继光学系统分为2个可见光通道、2个水蒸气通道和10个红外通道。

扫描得到的云图像发送至数据中心。 数据处理中心由计算机、KTV设备和相应软件组成。 它记录和处理数据接收站和测控站发送的信息,提取各种有用信息。 专家们根据不同通道的云图合成彩色云图,进行分析,制作出各种天气图。 那么天气预报就是这样呈现的。 在我们眼前。

风云四号卫星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气象卫星。 去年台风“山竹”准确预测了登陆地点和时间。 人们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精度可与欧洲、美国等国家的气象卫星相媲美。

说到这里,我们对天气预报数据的来源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那么天气是如何预报的呢? 利用超级计算机推演地面、雷达、卫星等仪器测量的湿度、温度、气压、风速、风向数据,用数学方法计算大气运动规律,分析不同云层的影响。 预报专家利用天气学、动力学、热力学等综合分析数据获得的预报,用于制作短期(1至6小时的天气趋势)和中期预报(3至15天的天气和趋势),当然还有对未来的预测。 天气条件持续的时间越长,准确性就会降低。

那么为什么天气预报仍然不准确呢?

现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5%,这个准确率其实是非常高的。 由于对地球系统的观测还不完整,还有很多技术困难需要克服,而且我们的日常生活会对气候产生影响也存在不确定性。 因素,导致15%的“不准确”。

大气系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不准确的天气预报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人类对大气系统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天气预报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需要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 好了,这次就到此为止了,事情要变了,快去收被子吧!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