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春对复旦版中国医院排名的熟悉来自于这12年来的每一次规划和修订。
作为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杰春于2010年创建了国内首个医院声誉排行榜,其不断更新升级,从另一个角度沉淀了中国医院学科建设的发展史。
思考和实践的方向没有改变。 高杰春的话明确而坚定:“我之所以要做医院排名,关键是想提醒医院管理者,经营千万不能是主要目标,规模更不能是主要目标。目标,医院永远——转变主题是学科建设。”
回顾刚刚发布的榜单,有三大信息值得中国医学界关注:
第一:鼓励新学科的目的是什么?
源于专科实力决定医院评分甚至排名的评价体系,新学科的加入意味着一些医院有了新的“机会”被提名、入围、甚至名列前茅。 不禁让人疑惑:这算不算是一条捷径?
健康行业的这个问题似乎正中高洁春的下怀。
因为如果这种方式能够在这些学科中树立标杆,吸引更多医院对这些学科的关注和投入,那么它当然可以称为“捷径”。
这不是提升排名的捷径,而是刺激学科发展的捷径。
高杰春的解释是:“新学科中发现的是那些已经在默默前进、有一定成就和实际成果的学科先驱者。 收视率和排名只是对他们做法的肯定。”
那么增加新学科的依据是什么?
一是学科发展的导向性,二是普遍性。
以今年新增的普通医学和结核病为例。
大力培养全科医生是提高基层医疗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然而,全科医生的培训与专科医生的培训不同。 如何培养全科医生的临床思维方法?
早在2018年初,国务院相关文件就明确提出,认定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综合医院要加强全科专业基地建设,增加全科医疗诊疗科目,设立独立的全科医疗科室。以人才培养为目的。 开展全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培养全科医生。 国家卫健委还发布了科目设置标准。
但三级医院中,全科医学科室建设仍需加强。 “并不是我们希望三级医院多开设全科门诊,而是全科医生如果没有经过三级医院患者的洗礼,就无法达到培养的目的。” 高杰春表示,将全科医学纳入排名,是为了引导其在未来医院学科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此次将结核病纳入名单,也是另一个考虑因素。
“结核病在国际上一直是一个传统课题,近年来在很多国家都有复发,而且国内一些地区还有散发病例。事实上,国内有很多医院一直在默默地进行结核病研究。”很长时间。” 高杰春认为,这些实际需求意味着一个地区应该有一到两家专门治疗结核病的定点医院,相应学科的发展自然需要得到重视。
纳入两个新学科导致一些医院今年的排名有所提高。 例如,上海肺科医院在全国医院综合榜单中排名创历史新高第41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也首次进入榜单。 全科医学领域的起步较早,也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首次跻身综合学科排行榜前10名。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在2017年也曾出现过。当时纳入排名的过敏症在国际上已经是一门比较经典的学科,但在我国却往往与呼吸科、五官科、皮肤科等几个学科联系在一起。和儿科。 跨界,临床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过敏”就有了自己明确的“范围”,有了纳入的基础。
最新年度榜单涵盖42个学科。 对于未来新增学科的标准,高杰春认为,增设新学科的原则是“具有学术影响力,代表一定的专业发展方向”。
二:十二年一个周期,排名的变化与变化
从今年回望,排名已走过十二个年头,一次轮回。
在高杰春看来,无论是从17个学科逐步拓展到如今的42个,还是引入20%比例的科研评价,其核心从未改变,鼓励医院树立学科建设标杆。 “但我们过于关注医院的排名。 ,这是专家排名累积的结果。”
原来高度重视学科建设、让医院走上快车道的有三个:武汉同济、武汉协和,浙大一院、浙大二院,湘雅、湘雅二院。 他们都通过坚定、持续的发展,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学科。 提升了地区医疗水平,改变了国内医疗资源格局。 其中3人跻身全国前十; 附近有正大第一附属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等。 他们一度是当年上榜医院中的“黑马”。 。 高杰春纠正说,这应该被称为该学科的“黑马”。
另一个变化是,通过建立学科标杆,同行可以自发地对标和关注自己的床位设备、医生素质、科研产出,进而进一步完善激励方式和管理制度。
这样的改变会有什么不同呢?
高杰春回忆,在建立中国医院排行榜之前,他发现同一学科有很多“国际一流”医院,大家都在谈收入和规模,各有各的理由。 但没有量化的指标,也没有可以参考的基准。
高杰春借鉴《美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的特点,设计了中国版医院及学科声誉排行榜。
“这个声誉不仅是同行的认可,也体现了患者的声誉。换句话说,我想找到并表现出每个人心中的强大平衡。” 高杰春还形容,“比如在外科手术中,学科的声誉很重要,表达的途径都在手术台上。”
学科声誉评分者由中华医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医师协会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组成。 其评价的参考依据包括: 1.指南纳入重大临床创新; 2、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3、被同行认可担任主流学术协会的主席、副主席等。
手动评分有其“主观”的一面,高杰春对此非常坦然。 当然,声誉的评价离不开人。 多年来的行业和社会认可证明,这份榜单符合认知。 一致程度越高,可信度越强。
“但没有一个排行榜是完美的。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不同维度的榜单出现,放在一起供参考。维度越多,看待事物的视角就越完整。” 他说。
事实上,健康行业也注意到,以2018年公立医院国考成绩和2020年公布的2019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为例,两份榜单上的TOP5存在高度重合。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后者的客观性。
(注,军队医院不参加当年国考绩效考核)
第三:改变格局的新变量:临床创新
科研占比20%,从2017年开始纳入排名的评价体系。其逻辑是,没有科研能力,没有论文产出,学科和医院的影响力如何体现?
细看近年来排行榜上的“标杆”,它们发展的关键在于科研和人才的发展。
2010年排名第18位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从战略层面进行规划,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相应的考核指标和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湘雅医院临床医学在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首次进入全球前1%,在JAMA和互联网上也首次取得突破。 并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2019年,湘雅医院排名第13位。 10年来排名提升5位并不是最大的,但在始终全力运转的优秀医院中显然很难超越。
同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在最新榜单中上升四位,闯入前十。
仅2020年,浙大一院就多次向世界顶尖人才伸出橄榄枝,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近40名,为医院大器官移植、国家大器官移植等高峰学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传染病医疗中心。 。 截至2024年10月,研究所拥有973、863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重点研发和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29人,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学术团体正、副主任委员19人。
正如浙江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梁廷波在参与排名发布现场讨论时曾表示,排名是评价医院综合实力的方法之一。 提高医院综合实力,浙江大学第一医院的经验是将临床与科研结合起来。 充分融合,临床研究创新来源于临床困难和问题,临床医生和临床科学家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的意义在于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他的观点也与排行榜引入科研维度、推动临床创新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高洁春看来,医院的规模并不能决定一切。 人才梯队建设和青年学者的学术影响力至关重要,临床创新也很重要。
他回忆,20年前中国的临床科研,都是医生自己采集血样送到院外实验室检测,然后拿回数据写文章。
如今,世界一流的研究医院都有自己的实验室,中心实验室也有专门的PI。 在高洁春的设想中,国内综合医院应有4万至8万平方米的科研平台供全院使用,采用医院中心实验室的研究模式,配备5至6名专科PI服务于学科; 每个学科都有多个PI负责不同的具体内容。 IIT将成为研究的主要模式,取代此前由制药公司发起的GCP模式。 谈话就这样结束了。 当高杰春向笔者描述他所想象的临床创新的“未来”时,眼里充满了期待。
注:2020年中国医院完整名单由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授权,健康产业、腾讯医学词典、腾讯云医疗联合发布。
独家发布! 2020年全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来了(含提名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