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泉州”的地名弄清泉州的来龙去脉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 历史沿革; 领域; 城市

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福建省只有泉州一个,可见泉州在福建省的文化地位。 要全面了解泉州,必须解读地名的含义,了解“泉州”的由来。

一、泉州的历史

泉州历史悠久。 《八闽通志(弘治本)》写道:“此郡(即泉州府——作者注),汉代建安初,为后官县境。” 《泉州府(乾隆版)》的历史还要更久远。 书中说:“泉州郡……是周代福建第七郡。” 但为了讨论问题简单起见,本文从隋开皇九年开始描述泉州的沿革及相关历史。

隋开皇九年(589年),今泉州属南安县管辖,隶属当时的泉州(今福州)。 唐武德五年(622年)置凤州,行政驻地为泉州南安市凤州镇,辖南安、莆田两县。 唐贞观九年(635年),撤凤州; 唐思圣元年(684年)置武荣郡,辖。 不变,辖南安、莆田、陇西(今漳州)三县; 不久,吴荣郡被废; 唐九始元年(700年),复置武荣郡,治所移至今泉州鲤城区,辖南安、莆田、陇西、清远(今仙游)两县。 唐景云二年(7l1),泉州(今福州)改闽州,武荣郡改泉州(今泉州)。 这是“泉州”首次作为地名出现在今天的泉州(表1)。

泉州的行政驻地至今未变,但管辖范围时有变化。 面积最大的是后周显德二年(955年)。 据《泉州府(乾隆版)》记载:“时领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长泰九县”。 其中,唐开元六年(718年)晋江县从南安县东南分出。 当时称富治(富国县),即今天的历城区,而不是今天的晋江县。 南安县大同场增设同安县,金门、厦门两岛并置同安县; 后汉干祜二年(949)并入德化县; 永春县原为桃林县,由南安县桃林厂增建; 清溪县由南安县小溪常升迁,后改名安溪县; 长泰县由南安县武安昌升迁。 从此,泉州逐渐发展成为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改晋江县为惠安县,仍隶泉州; 莆田县、仙游县分别割给兴化军; 长泰县划归漳州。 此后,泉州、漳州再也没有统一过。 泉州和莆田有时合并,有时合并。 厦门升市后,同安县隶属厦门; 金门升县后,仍隶属泉州。 如今,肖厝开发区与惠安县分离,后更名为“泉港区”; 晋江县分为历城区、晋江市和石狮市,历城区分为丰泽区和洛江区。 这样,以地级建制的泉州市,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四个区,晋江、石狮、南安三个市,惠安五个区、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返回中国)。 县。

2. 泉州周边地区

事实上,泉州与福建省省会福州有着特殊的联系,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更是紧密。 上述包括莆田、清远(仙游)、龙游(漳州)、长泰、同安、厦门等地,莆田、清远属今莆田市,龙溪、长泰属今漳州市,同安、厦门等地。厦门属于今天的厦门市。

(一)关于福州

福州市是福建省省会。 因其温泉众多,最早与“泉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泉州”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福建省,是在隋开皇九年(589年)。 行政所在地在今天的福州,而不是今天的泉州。 如前所述:“唐景云二年(711年),泉州(今福州)改闽州,武荣郡改泉州(今泉州)”。 以“唐景云二年”为年限,以“泉州”为地名。 之前是指今天的福州,之后是指今天的泉州。 《泉州府志(乾隆版)》这样解释:“据隋书记载,开帝九年,改丰州为泉州,南安、建安县并入县。泉州之名最早出现于此,然至今日仍在福州。” 今泉州属当时南安县管辖,南安县隶属当时泉州(今福州)。 隋二年(606年),泉州改称岷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岷州改建安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安郡改名建州; 唐武德六年(623年)改称泉州; 唐景云二年(711年),泉州又改称岷州。 至此,“泉州”这个地名永远告别了福州市。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闽州为福州。 这是“福州”首次作为地名出现在今天的福州。

仅从年份粗略计算,从隋开皇九年到隋大业二年,一共有17年,从隋大业二年到隋大业六年,一共17年。唐代武德六年,从唐武德六年到唐景云二年,共88年。 因此,在这约122年的时间里,今天的福州被称为“泉州”的时间有105年,而被称为闽州、建安县、建州的时间只有17年(表2)。

(二)关于漳州

隋开皇九年,泉州(今福州)“置南安、建安县为县”。 此时,今天的漳州和今天的泉州都隶属于南安县管辖。 据《泉州府志》(乾隆版)记载:“隋大业三年,岷州改建安县,邻近南安、建安、岷县、陇西四县。 ”。 此时,陇西就是现在的漳州,南安就是现在的泉州。 唐思圣元年(684年)置武荣郡,辖南安、莆田、陇西三县。 此时,武荣郡即今泉州,陇西属武荣郡。 据《八民通志(弘治本)》记载:“唐思圣三年(686年,实为武则天垂功二年——作者注),光匪、陈潜等人与蛮族联手攻打潮州,左于谦与卫衣府左郎请陈元光安抚,并请他在泉潮之间置国,以抵御山林。然后他分析了福州的西南边境(疑似)。 “福州”应为“泉州”(作者注)并设立漳州。 此时。 ,今天的漳州和今天的泉州开始划分。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泉州“削陇西郡,还漳州”。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南安县武安昌升为长泰县。 宋太平六年(981年),泉州割给长泰县,复归漳州。

以武则天在位二年为时限,在此之前,今漳州属今泉州管辖; 此后,今天的漳州和今天的泉州开始划分。 后来泉州又发生两次疆域调整:“削陇西县归漳州”和削长泰县归漳州。 因此,漳州与泉州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三)关于莆田

大多数情况下,莆田市辖莆田、仙游县,简称“莆县”,又称“兴化”。 有时莆田市还辖莆田、仙游、福清县,简称“福莆县”。 莆仙话虽然属于闽南话系,但与闽南话还是有区别的。 福清县有时属于福州,有时属于莆田,因为福清县位于福州和莆田之间。 福清大部分人说福州话,带有福清口音,与莆田县接壤的福清也有少数人说莆县话。 惠安县北部和与泉州和仙游接壤的泉港区的一些人也讲莆仙话。

莆田县、清远县原属泉州管辖。 唐天宝元年(742年),庆元县改名仙游县。 宋太平六年(981年),泉州分设莆田县、仙游县,置兴化军。 此时,莆田和泉州开始划分,莆田和仙游也因此被合称为“兴化”。 从此泉州与莆田时而合并。 有趣的是:其一,以唐天宝元年为时限,仙游在此之前称为“清源县”,之后泉州称为“清源县”、“清源军”,而泉州城北有一座山,名叫“清源县”。 “清源山”,山上有一个山洞,名叫“清源洞”。 其次,仙游因九鲤湖而得名“鲤城”,至今仍在使用; 泉州因其城墙形如鲤鱼而得名“鲤城”,今天的治理仍称为“鲤城区”:因此,莆田与泉州的联系密不可分。

(四)厦门概况

厦门和深圳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两个经济特区。 在中央改革开放政策的助力下,厦门因快速发展成为福建省乃至我国东南沿海一颗耀眼的明珠。

同安县原属泉州管辖,厦门岛当时属同安县境内:宋代岛上建有“嘉禾里”。 据《泉州府志(乾隆版)》记载:“(同安县)隋代为南安县治所。唐贞元十九年,四乡置大同场”。五朝唐天成四年,福建燕郡王升为同安郡,宋元明时期泉州不变,全国历朝皆沿袭。 ” 这里的“国潮”指的是“乾隆年间”,可见,长期以来,属于同安县的厦门岛一直隶属泉州管辖。建“厦门城”。明朝末年,“抗清复明”将军郑成功在厦门设立“思明府”,1933年,厦门升格为市。

与莆田、漳州相比,厦门隶属于泉州的时间最长,两市关系也最密切。 一般来说,泉州、莆田、漳州、厦门统称为“闽南地区”。 从地理上看,指的是福州以南地区; 从历史上看,四地时而分立,时而合并;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至今仍是“剪不断,理还乱”。 不过,莆仙话虽然属于闽南方言体系,但与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方言有较大区别。 人们又称厦门、漳州、泉州为“闽南金三角”。 因此,广义的“闽南地区”是指厦门、漳州、泉州、莆田等地; 狭义的“闽南地区”仅指厦门、漳州、泉州。

3.泉州的别称

(1)温岭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东经117°25'-119°05'、北纬24°30-25°56'之间。 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构成了泉州特定的气候条件。 泉州夏半年盛行东南风,冬半年盛行东北风。 冬夏季风交替明显。 冬季短,无严寒,最冷月平均气温9-12℃; 夏季长,无酷暑,最热月平均气温26-29℃。 故称“温岭”。

(二)全南

隋唐时期(隋开皇九年至唐景云二年),泉州治在今福州。 因此,“全南”指的是福州以南的地区,就像今天的福建南部一样。 五朝时,漳州称“南州”,泉州、南州各取一字。 “泉南”成为泉州、南州的统称。 宋元时期,泉州的海上交通处于鼎盛时期。 世界各地的航运商人和各部落、部族进贡,都齐聚泉州南关,“泉南”二字演变成了泉州专有的别称。

(3)历城

泉州古城依山面海。 城北山名“清源山”或“泉山”。 从清源山远眺,泉州城形似一条鲤鱼,故名“鲤城”,简称“鲤城”。 泉州市行政所在地现称“鲤城区”。

(4) 锡顿城

五朝时期,晋江刘王扩建泉州城墙,城内遍植柏树。 柏树成为泉州的标志树。 泉州古称“刺桐城”,泉州港亦称“刺桐港”。

4、泉州理念

(一)泉州古城

泉州古城应该是指古代泉州所辖的城市。 唐景云二年以前,泉州治所设在今福州。 故应排除:唐景云二年至唐九始元年,泉州治所设在今泉州市南安市凤州镇。 当时称凤州、武容州。 ,现称“丰州古城遗址”。 唐九始元年后,泉州行政所在地迁至今泉州鲤城区。 经历了唐代的建罗城、五朝的王陀罗城、宋代的陈陀罗城以及“扩城成翼”形成的鲤鱼形城池。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泉州古城”,而“丰州古城”距“泉州古城”仅十五里,所以也算是“泉州古城”了。 ”的前身。

(二)古泉州与今泉州

在福建省,“泉州”为地名,以“唐景云二年(711)”为时限。 之前是指今天的福州,之后是指今天的泉州(具体见上一篇文章)——今天的泉州又有“大泉州”和“小泉州”之分。

(三)大泉州、小泉州

“大泉州”泛指地级泉州市辖区,包括四区、三市、五县(详见上一篇文章)。 人们把厦门、漳州、泉州统称为“闽南金三角”——这里所说的“闽南金三角”。 “泉州”指的是“大泉州”:“大泉州”具有明显的行政区划特征。

“小泉州”特指泉州市市中心鲤城区,辖县、市两级。 之所以被称为“小泉州”,是相对于一般所说的“大泉州”而言的。 由于丰泽区、洛江区与鲤城区分开,“小泉洲”也包括这两个区。 例如:我们坐公交车时,说“从泉州开车到南安”,而不说“从鲤城开车到南安”; 当我们看到泉州市惠安县东部穿着独特服装的妇女时,我们说“惠安妇女”,而不是“从鲤城开车到南安”。 《泉州姑娘》。 籍贯是泉州市鲤城区的人说自己是“泉州人”而不是“鲤城人”,等等。 “小泉洲”具有明显的人文色彩。

(四)泉州建筑文化圈

为了区别,上一篇文章中“泉州”前用了“大”、“小”字样。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你能听到“大泉州”这个词,但很难听到“小泉州”这个词。 在特定的语境下,人们才理解“泉州”所指的是什么。 但由于“泉州”这一概念含义模糊,学术研究中必须对其进行界定:在建筑文化研究中,研究者所说的“泉州”应指“泉州建筑文化圈”。 它所指的是“大泉州”,但重点是“小泉州”。

“文化圈”的概念最早由德国民族学家F·格雷布纳(F. ,1877-1934)和奥地利人类学家W. 施密特(1868-1954)提出,他们认为人类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建立了特定的文化集群,他们是一个文化实体。 这些文化集群由具有文化特征的相关群体组成,并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形成世界上不同规模的文化圈。

由于自然界的生态环境、民族气质、社会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城市和建筑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从城市形态、建筑风格、结构造型等形式表征,到民族意识、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文化现象,都深深烙印并产生文化差异。 因此,从文化人类学的“文化圈”概念出发,延伸出“建筑文化圈”的建筑文化概念,将大大简化城市形态和建筑风格的研究工作,更容易探索地域的本质特征。建筑文化。

为了更容易掌握中国建筑文化分布、传播、交流、融合的本质特征,泉州是中国闽粤建筑文化的重要文化源头,堪称“泉州建筑文化圈”。

5、对泉州的质疑

(一)泉州行署何时从丰州迁至鲤城区?

泉州行署什么时候从丰州迁至鲤城区?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 《泉州古建筑》一书“泉州古城沿革”一节写道:“唐中叶以后,开元六年(718年),泉州行署由南安迁来。至泉州市区。从此,泉州逐渐发展成为闽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本书由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主编。 这句话应该是准确的。 但同节下自然段作者的另一句却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九始元年(700年)第三次置武荣郡时,郡治选在这个位于晋江下游北岸的新兴地区。海港集镇。” 有两个版本,搬迁前后时间相差18年。 有趣的是,书中“城市特色的形成与保护”部分,再次提到了泉州城址迁址的时间:“位于今丰州的古泉州城……于公元718年迁至泉州现址。泉州市。” 这两种说法至少有一种是错误的。

这里我们以两部编年史为依据来判断上述两种说法是否正确。 ①据《泉州府志(乾隆版)》记载:“九始元年,距南安县十五里,置武荣府(原注:现为府治。”隆庆府) 《通志》云:南安县民怨,县远离州,故安置)”。 ②《南安县志(一、三版)》记载:“唐九始元年(700年),孙士业怨至泉州(今福州——作者注)路途遥远,他来到南安,两部志的说法大致相同,异地安置可称为“迁居”,且迁居时间应为“九始元年”而不是“六年”。也就是说,迁址时间应该是“公元700年”,而不是“公元718年”。

(2)泉州市建城时间是什么时候?

《泉州古建筑》一书中说:“泉州城建于何时已不清楚。” 后来,该书作者通过分析认为,“泉州在开元六年(718年)以前已有城墙”。 陈开封先生在《‘泉州古城’略述及启示》一文中自信地说:“最早修建的应该是罗城,即九始元年(700年)”。唐代武周时期,武戎州(吴荣州)从南安凤州迁至今泉州城(位于泉州湾)时,建泉州府(当时称泉州城)。平原地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但当时不称洛城,称‘唐城’”(详见《泉州建设》2000年) . (2): 27-29)。 如果这一观点属实,则泉州城的修建时间恰逢武荣府光复之时(700年),建成时间则恰逢南安东南晋江县设置时间(718年)。 之所以“恢复武荣府”,是因为“距泉州路途遥远”。 武荣州恢复后建城似乎也合情合理。 之所以“设晋江县”,是因为“府无县”。 置府建城后,提出设立晋江县,似乎也有道理。 关键是得出上述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旧记录中的“不清楚的内容”。 《泉州府志(乾隆版)》写道:“相传罗城为南唐保大中刺史刘从孝所建(原文注:按唐天胡年间,王彦宾有权知军务,其妹为西禅寺尼姑,扩建城西建寺,故城已存。加之原太和中都督赵柴,治水通潮,通城东南。于;镇元年间,都督又在北楼会见项祥,欧阳詹记载;开元年间,赵宜正驾车在下筑地道。城。这是因为天湖护大时期之后就没有建城了。以前建的东西都废弃了,不再保留了??时间长了,就失去了遗产?)”。 刘从孝建造的洛城,不是重建,就是扩建,但绝对不是第一次建造。 从“开元朝,勿驱赵一正挖通州集城下”这句话来看,与陈开封先生所说的泉州城建于“开元六年”十分接近。 。 然而,仅此一点显然是不够的。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