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也是白金。” 《说文解字》中有云。 白银是价值仅次于黄金的贵金属。
与西方人对黄金的迷恋相比,中国人对白银的痴迷。 从古至今,中国对白银的偏爱几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而白银成为中国本位货币的艰难历程也隐藏着中国历史巨变的隐秘纬度。
中国古代就出现了银器。 据考古证明,殷商时期已使用银贝等物品。 “农业、工商业交易之路畅通无阻,龟甲、钱、刀、布等货币十分流行,历史悠久,从高辛时代以前至今仍如此,我记得。” ……于夏的钱币是用三种金子做成的,要么是黄的,要么是白的,要么是红的,要么是钱的,要么是布的,要么是刀的,要么是龟甲的。” 这里的“白”就是银色。 白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具有一定的货币功能。 目前,还出土了各种类型的银贝和当时的其他货币。 即便如此,五朝之前,白银多被用作装饰奖励,但秦汉之间,白银并不是主要的支付手段。
从“不是货币”到最终的法定货币,白银在中国的货币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金、钱币的使用较多。 六朝隋唐,钱与帛并用,宋、金、元至明初,钱流通。 五朝以后,白银开始逐渐用于支付。 宋代以后,白银逐渐进入民间,与货币并行使用。 直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才在中国正式货币化。 此后500多年来,中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争,但始终坚守白银。
对比中西方货币史,中西方货币制度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古代西方小国众多,国际贸易发达。 虽然一个国家的国王可以规定什么货币、价值多少,但这些规定却不能在其他国家的领土上使用。 真正能够被国际市场接受的流通项目,很早就受到了监管。 锁定为贵金属铸币。
相比之下,明代中叶之前,各种贱金属钱币(铜币、铁钱)在大部分时间里构成了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夹杂着货币史上早熟的传说,即最终的中国货币。从北宋到明初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失败的纸币实验。 回顾货币史,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在中国历史上是重叠的。 政府时不时地试图以虚假价值或轻率铸币掠夺大量货币,而私营部门则通过私下铸造或停用劣币进行反击。 ,即便处罚再重,也难以阻止。 最终的结果是,即使是皇帝的意志,也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从半两钱、五铢钱到开元钱再到宋代铜钱、铁钱、纸钱,中国钱币的命运都离不开王朝的兴衰。
从银币的古代形态来看,隋唐之前,银币被称为银项圈、银饼或银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在古代,“领”与“元宝”有关。 自宋代以来,银项圈一般被称为银锭,元代以来银锭被称为“元宝”。
白银作为称重货币,不仅需要检验成色和质量,而且各地换算方法较多,使用起来不方便。 直到民国“废二改元”,银元才正式被银元取代,白银以货币形式流通。
仔细研究中国的货币史就会发现,其形态变迁和制度发展都与具体的历史变迁密不可分,而货币的变迁则对应着帝国的进退。 在历史的细密经纬里,白银始终是一条无尽且极其隐秘的丝线。 重新认识中国的货币史、把握中国白银货币化的关键进展,必须结合经济史、政治史、财政史、军事史等研究,从更大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历史。 换句话说,理解货币必须在货币之外,前提是重新厘清中国历史的关键脉络。
近代以来,在全球白银流入流出的带动下,中国经济乃至国家事务受到诸多影响,从明朝灭亡到鸦片战争,以及随后的政治战争和经济危机。 讽刺的是,民国艰难告别白银进入纸币时代后,立刻进入恶性通货膨胀,几乎重演了多年前南宋纸币的故事。 人民币的千年跨越几乎被一举抹去。
早在白银货币化的明末清初,许多启蒙思想家就强调白银的缺点,认为它是一种极大的危害。 黄宗羲说:“所以今天,当税收和市场发生变化,白银成为独立的银行时,它被认为是对世界的巨大危害。” 回顾数百年的白银历史,我们看到白银的命运伴随着一个古老帝国的斗争和纠葛。 白银演变的背后不仅有朝代的更替,还有文明的兴衰。
(《白银帝国:中国新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