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宣部新闻评论组副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晓雄先生。 曾任经济日报 小编主任、高级编辑。 国家好新闻奖二等奖获得者、第20届中国新闻奖栏目奖获得者、第九届长江滔粉奖提名者。 作为教育部、中宣部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的“千人计划”行业专家和国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培训专家在新闻战线上,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念有自己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
王晓雄老师结合我国国际交流现状和国内外形势,向同学们讲述了国际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做好国际交流的策略和方法。
讲座一开始,王小雄老师就讲解了讲座主题的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国际传播能力”,也就是对外宣传。 国际传播要弘扬国家意志,打造民族品牌; 第二个关键词是“战斗”,国际交流是战斗性的。 我们当前的国际交往遇到了许多过去没有的问题和困难,必须结合新的历史特点开展新的伟大斗争; 第三个关键词是“武装”,只有武装起来才能战斗。 斗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共产党的哲学。 《武装》体现了马克思新闻观的思维方法。
王晓雄老师表示,讲好中国故事、党的故事,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有效切入点。 他结合《中国日报》2024年推出的英文双语视频阐释,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党的故事,让外国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人们。 他强调,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原则和党管媒体原则。 我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
随后,讲座围绕“国际舆论引导与舆论斗争”进一步展开。 王晓雄老师强调,有效引导国际舆论和对抗国际舆论是国际传播的两项基本任务。 在引导国际舆论时,也要注重科学性,不能忽视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 与此同时,国际信息传播严重不平衡,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少数西方国家手中。 这就要求我国加快“战略传播”体系和新型智库建设。
讲座最后,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王晓雄老师谈到了如何建立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获得国际话语权。 一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了解对方观众的心理预期,找到合适的语境和合适的路径,有最好的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构建我国多主体、立体化的对外宣传格局。 这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和支持。 他最后寄语: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学生在国际交流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新一代媒体人需要更多思考如何进行新的国际传播,需要坚守初心,不断武装自己。
分享结束后,同学们积极向王晓雄老师提问。 五位同学与王老师就新国际传播、新媒体对传统对外宣传的影响等话题进行了互动。 老师详细的解答让同学们对国际交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王晓雄老师对此次与学生的交流十分重视,并做了充分的准备。 为了让他讲解的内容更加系统、全面、清晰,他打印了长达73页的讲义,其中包括80个具体知识点。 本次讲座的主持人新闻学院牛慧清教授向现场的大家展示了这些手写的讲义。 在向王老师致敬的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珍惜上课时间,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在课堂上有所成就。 收获并运用所学。
最后,牛慧清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表示本次讲座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深度,为同学们提供了理解国际传播的多个视角,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关于国际传播的策略。 思维和战略方法。
本讲座是新闻学院新生必修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部分。 这也是严嵩基金会“传道”讲座的第八场。
立足主流 培育一流
这里是
新闻人才的摇篮
传媒行业梦想的起点
欢迎来到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编辑| 石家豪、邓建平、马贤、李天军、李雨桐、曾细蕾
图片丨陆继同
回顾丨孙博文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
微信公众号 | 中川新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