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欢欢喜喜过大年日喀则的藏族同胞是怎么过年的

各民族虽然有各自的风俗习惯,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同的。

这不,连日来,后藏地区核心地区日喀则正在进行一场全国性的狂欢——全民皆大欢喜地过年,就连机关事业单位也放了7天假,这类似于我们大陆的春节假期。

那么,日喀则的藏族同胞如何庆祝新年呢?

日喀则藏历新年的由来

日喀则的新年和我们传统的“过年”所代表的新年不一样。 它的标准名称是“日喀则农历年”,是当地藏族同胞的“春节”和“年”。

对于距离春节还有近一个月的内地人来说,日喀则的“春节”似乎来得太早了,比传统的藏历新年提前了整整一个月。

这还需要从日喀则独特的地理位置、环境和气候说起。 日喀则,位于后藏核心区,位于拉萨西南250多公里处,平均海拔4000多米。 素有“万山之乡、万水之源”之称。 其独特的资源禀赋使其成为西藏的主要青稞产地。 区素有“世界青稞之乡”之称。 日喀则的农事季节来得早,一到一月份,当地的农事季节就开始了。

对于勤劳活泼的日喀则人民来说,没有什么比农耕更重要的了,没有比过年更欢乐的节日了。 为了既享受新年的幸福又不耽误农活,当地先民将藏历12月初定为当地的藏历新年,又称“后藏新年”、“日喀则农历新年” 。 藏语称“索”“纳”新年,意为开始工作前的新年。

这其实和我们传统的春节很相似。 春节也是农耕文化的缩影和重要节点。 春节过后,人们又开始忙碌的农活。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华民族文化其实是同源的。

然而,并非所有日喀则人都庆祝藏历新年。 远离日喀则市的江孜、康马、亚东等县都过传统意义上的藏历新年,也就是拉萨新年。 但拉萨地区有例外,属于拉萨市管辖。 位于拉萨和日喀则交界处的尼木县,前往日喀则过年。

让我们进一步展望未来。 林芝地区的工布新年来得较早,为每年藏历十月初一,比日喀则的新年早两个月。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支外国军队入侵西藏。 由于入侵士兵众多,当地民众无力抵抗,只得向各地求援。 为了保卫祖国、保卫家乡,工布人民组建了一支爱国军队来支援。 当他们踏上征程时,正值九月。 战士们遗憾的是不能喝青稞酒,不能吃年夜酒。 点心连过年的青松火都烤不出来。 勇敢智慧的工布人民将藏历年提前到了10月1日,战士们义无反顾地出发了。 为了纪念英勇参军的将士,每年的10月1日,工布人民都会祭祀三只动物,为将士们守夜。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10月1日庆祝工布年的传统。

这个传说无从考证,但这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纵观传统藏历新年、日喀则新年和工布新年的不同节点以及各地的不同选择,充分体现了藏族农耕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和灵活性。

日喀则的“年货”

既然要过“年”,就少不了“年货”。

如果我们把日喀则的“年货”想象成“偏远乡村”、“物资匮乏”,那就大错特错了。

日喀则的“年货”市场不仅琳琅满目,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特色。

每年公历12月,也就是藏历11月,日喀则街头的外地人越来越少,但当地人却明显多了,而且都是来卖买年货的。

年货市场就像我们小时候农村的集市一样热闹。 牦牛肉和羊肉就不用说了,现在正是西藏农牧民集中屠宰供应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做风干牛羊肉。

买卖牛羊肉并不像我们大陆人那么细致。 我们问价、讨价还价、挑挑拣拣,最后砍下几斤、十斤带回家。 人们出售牦牛(一头牦牛分为四块)和整只羊。 你可以如果你想买的话,你可以掂量一下你喜欢哪一块牦牛肉或者羊。 您可以自己掂量一下,看看卖家想要的价格是否合适。 如果合适就采纳吧。 如果不合适,就不要管它。 中间可以还价,但是次数很少。 不像我们大陆人,互相吵得脸红脖子粗。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牛羊肉货真价实,绝对没有“注水肉”,充分体现了藏族同胞的善良和真诚。

有一次,我在扎什伦布寺前的步行街上散步。 我看到有人卖羊调,就走过去询问。 那里放着七八只羊,看得出来都已经晒干了不少。 每只羊肋骨乍一看大小不一样,但卖家给出的价格都是一样的,八百元。 拥抱任何一个你喜欢的人。

我只是随口问了一句,转身就走,卖家也不愿意留下来了。 如果你在中国大陆,路过任何一个摊位,你不仅会主动跟我说话,就算你不跟我说话,我也可能会强行让你停下来,然后用你的尖酸刻薄的嘴来劝说。你去买。 很多时候你实际上会被卖家说服。 你没有主意,掏出钱包买了一些你没有计划的东西。

除此之外,还有在佛堂或客厅摆放五色青稞穗作为新年贡品,以庆祝农耕开始,祈求来年五谷丰登,葛西和德卡过去供奉的油炸食品。向神灵祈求更多的祝福,还有各种奶渣。 和干果,用来盛炒麦粒和糌粑,插上五色青稞穗,家里摆着象征长寿吉祥的车玛盒,院门前挂着香布,青花绿草,屋顶上放着白色的花朵。 分别象征天、白云、火、水、土的红、绿、黄五色“缝有经幡的树”,骨粉做成的羊头,香布也是必备的和宝塔。 每年更新的雕像,就像我们汉族家里供奉的灶神雕像一样。 它们必须每年更新。 此外,还有铜锅、铜壶、毡帽、皮靴、藏服……

走在眼花缭乱的市场里,跟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你会感觉回到了家乡,追逐着所有人。

日喀则“古图之夜”

日喀则的新年还有“除夕”,即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

“九”在藏语中的发音接近“古”。 这一天,当地人会吃一种类似面条的食物,藏语通常称之为“土巴”。 29日晚上,这顿饭是“大号”。 “巴”米就是“古土”,大致意思是“大年二十九的土巴”。

别看一碗“古土”,但大年二十九吃它却很有讲究。 在藏族同胞眼里,这是一种非常美味的食物,象征着福气上升。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祝福语”:

今天是古图

祝各位亲朋好友团圆快乐,喝古土

开心吃姑土,年年吃姑土

吃骨土可以长寿,吃骨土可以身体健康。

吃完古土就会幸福,吃完古土就会吉祥。

吃完古图,就去扎西德勒!

吃古土最有趣的就是里面的馅。

一般日喀则当地人都会将面团与青稞面条或小麦面条混合,然后将面条揉成指尖大小的面团。 这期间,主妇会把要包的“馅”拿过来,比如人参果、奶渣等,还有石头、辣椒、羊毛、木炭、硬币等物品。 曾听藏族朋友巴桑告诉我,石头代表“铁石心肠”,辣椒代表“刀嘴”,羊毛代表“心软”,木炭代表“黑心”,硬币代表“发财” 。 人们吃了这些东西就会立即吐出来,引起大家的哄堂大笑,充分体现了藏族同胞幽默的天性。

其实这和我们汉族过年包饺子的做法很相似。 我们汉族包饺子的时候,里面会放一个“钢饺”或者“花生”。 谁吃到了就是最幸运的,还有除夕夜。 晚上包“素馅”的饺子,寓意新的一年清纯无忧。

将“古土”放入锅中之前,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拿起一个糌粑球,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擦拭,寓意祛除身体的疾病。

“姑图”做好后,一家人满心欢喜,围坐在客厅一起吃团圆饭,聊着过去一年的收获和喜悦,表达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吃完“古土”,家里的年轻人就会点着火把,喊着“出来吧,出来吧”,跑出“门”,举行驱鬼仪式,跑到巷子口的垃圾桶,扔掉火把,随后烟花爆竹被点燃,欢乐的气氛充满了家家户户,充满了整个日喀则城的上空。

“古图”夜过后,就是日喀则藏历“三十”了,藏族同胞称之为“浪康”。 这一天,人们挂香布、装宝塔、煮牛肉、砍羊头,迎接大年初一。 做好周密的准备。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藏族同胞平日里可以吃羊头,但过年时一定要吃,因为吃羊头意味着“从头开始”!

看吧,各民族虽然语言、风俗、文化等不同,但内心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是高度一致的,很多做法都是相似的。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56个民族有相同的根源、血统、文化。 ,像家人一样亲密吗? !

参考资料:1.日喀则新闻中心《热闹吃“古图”,幸福享受“罗莎”》

2.中国西藏旅游公共平台“走吧!” 去日喀则过年吧! 》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