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位于湖北西北部、江汉平原腹地。 素有“南通要道、北马要道”之称,是湖北省副中心城市。 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汉江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支持襄阳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新的一年,襄阳坚持创新引领,加快工业强市建设; 铁、水、公交、航空联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不断补齐民生短板,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1月,襄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增速比1月至10月回升0.7个百分点。
创新引领培育产业链
走进位于襄阳谷城经济开发区的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智能机器人不停地抓取、送料。 经过切割、锻造、热处理、精加工等一系列工序,每一块圆钢都化身为精密的臂式转向节。
“多年来,我们潜心攻关,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成功研发商用车臂式转向节。产品远销美国、墨西哥、巴西、德国等国家。荷兰、比利时、印度等国家,我们年出口收入约为2网络投稿人民币。” 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世进自豪地介绍,到2024年,公司中重型商用车转向节国内市场份额将接近60%,国内市场份额将超过30%。国际市场。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三环锻造与高等院校的合作。 曹世锦举例说,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究“塑料近净成形及3D打印智能制造”技术,联合开发转向节锥孔数控精密车镗复合加工技术及装备与湖北文理学院合作、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展精密锻造技术研究……近年来,三环锻造主导制定了27项国家和行业标准,荣获省级和一等奖3项。部级科学技术奖。
三环锻造只是向阳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襄阳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布局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聚焦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着力解决重点问题。
在武汉理工大学向阳示范区内,5万平方米的试验楼宽敞明亮。 2024年7月5日,由武汉理工大学牵头,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文理学院、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单位共同组建的湖北隆中实验室挂牌成立。在这里正式启动。
“实验室将结合襄阳市产业特点,以先进汽车材料为核心研究领域,由多位院士领衔,重点在新材料基础研究、新能源汽车动力等四个方向进行原始创新。技术和新材料”。 武汉理工大学向阳示范区党委副书记胡光华介绍,目前,实验室已收集企业技术需求600余项,与当地企业签约实施科技项目54项。襄阳。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近年来,襄阳与多所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先后成立了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智能汽车(襄阳)产业学院、先进制造学院等。华中科技大学襄阳工程研究院等定期开展。 开展重大产学研对接活动。 三年来,全市开展成果转化活动12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500余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471网络投稿。
截至目前,襄阳市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24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4个。 依托这些创新平台,襄阳重点发展4000亿级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纺织服装4个千亿级产业、电子4个千亿级产业。信息、节能环保、医药健康、现代化工等。 500亿级产业,努力建设万亿产业强市。
扩大开放完善交通网络
国际大牌化妆品、澳洲等地的保健品、欧洲的红酒、日韩的核心汽车零部件……走进襄阳综合保税区中央仓库,琳琅满目。货架上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
“依托襄阳综合保税区的优惠政策、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便捷的交通优势,我们可以实现中部地区最快的当日下单、次日达,让消费者体验‘买买买’的便捷。”世界就在你家门口。”菜鸟集团襄阳跨境中央仓负责人魏晨宇介绍。
2024年9月22日,襄阳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营。 借助综合保税区、高新区、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四区叠加”优势,襄阳着力推进铁路口岸、水运口岸、公路港口、机场等,建设多式联运集疏运。 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增强国际物流通道辐射能力。
目前,襄阳综合保税区已建成25万平方米保税加工区和17万平方米保税仓库,口岸作业、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等核心功能逐步完善。 ” 襄阳自贸区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签约项目28个,计划总投资30.5网络投稿。 预计三年累计进出口贸易额186.33网络投稿。
襄阳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但公路运输长期由一家公司垄断。 近年来,襄阳着力补齐交通短板,统筹推进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立体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1小时左右到达武汉、十堰、南阳,2小时到达西安、郑州、长沙,4小时到达南京、上海、北京、重庆……凭借浩吉铁路3条国家干线铁路,邯石高铁、郑渝高铁先后开通运营,襄阳迎来“全国高铁时代”; 湘汉欧、湘渝欧、湘西欧等9条国际货运班列已开通,越来越多的“襄阳产”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销往世界各地。
2024年3月7日,一批重达1800吨的货物顺利从向阳港小河港区装船出发。 它顺汉水、长江直达南京,再经运河到达浙江湖州。 结束了近20年的襄阳之旅。 水路运输散货的历史为零。 近年来,襄阳加快汉江航运中心建设,积极打造南北水运通道。 全市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583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700万吨。
襄阳市交通局总工程师赵庆表示,“十四五”期间,襄阳市将规划实施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交通项目200个,完成投资1164网络投稿,全力建设国家铁路枢纽和国家高速公路。 枢纽,全国主要内河港口、汉江流域航运中心、区域航空中心,巩固和提升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着力建设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做强都市圈
2024年11月17日,襄阳市民龚先生来到襄城区政务服务中心为女儿办理居民医疗保险。 “她以前在十堰丹江口市上大学,现在毕业了,她的医保将转回襄阳。” 龚先生表示,凭着女儿的身份证,只用了几分钟就办理了相关业务。
“以前是要在丹江口申请停办医保,然后再去相城区参保,现在可以直接到相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办理,医保停办业务直接办理从‘象市随神’(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综合受理平台将申请推送到丹江口审核处理,把人群跑动变成数据跑动。” 相城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朱孟英说。
湖北省十二大提出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支持襄阳建设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翔盆地的省级副中心城市,打造连接中部地区的核心枢纽节点和西部新通道,辐射带动“象石绥神城市群发展”。2024年以来,襄阳以民生保障为突破口,积极与十堰、随州、神农架等周边城市对接,进一步构建跨城市群——用好政务服务的领域综合平台,推动医疗、教育、养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一站式综合管理和优质资源共享。
2024年初,“享事随神”跨域政务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首批上线的跨域政务中,市级230项、县级126项,涉及医疗保险、社保、就业、交通、公积金、房地产。
共同打造优质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鄂西文化旅游联动发展; 建立联合教学研究、教育教学协作、师资联合培训等培训机制; 推进四地医联体建设和毗邻县市医疗卫生合作……2024年9月3月27日,襄阳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第一次会议在襄阳召开。 会上,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签署多项合作协议,聚焦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等民生领域,全面加快城镇化建设。
襄阳都市圈建设持续加快。 襄阳市正大力发挥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优势,正与武汉、十堰、随州等地共同打造万网络投稿汽车产业走廊。 深化合作; 襄阳还与河南省南阳市联手,共同推进连接鄂豫两省的唐白河(唐河)航运开发项目建设,打通南北水运大通道……
“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际行动。我们将积极对接十堰、随州等城市神农架、南阳三地围绕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精准政策落实,齐心协力、同向而行,共建、共治、共享襄阳都市圈”。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启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