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山龙马湖,高端养生示范区。 杨晓秋 摄
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 晋城是“神话之乡”,神农尝百草、舜耕骊山、商汤求雨、愚公移山等美丽传说都发生在这里; 阳城的西城山,是《山海经》中的昆仑山,伏羲族曾在此居住活动; 高平羊头山是炎帝部落的聚居地,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灵川七子山是围棋的发源地,七子曾在此观星谋棋。 晋城是“古建筑博物馆”,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居全国第4位; 宋金以前的木结构建筑58处,占全国的1/3; 国家历史文化名胜226处。 名镇、名村、传统古村落; 尤其是沁河流域,拥有皇城、象屿城堡、刘家大宅、地极城等117座古城堡和15万座明清古建筑。 有“古堡看欧洲,东方城堡看晋城”的美誉。 晋城历来文风昌盛,人才辈出。 孔子云游晋北,在这里留下了“孔子归车”的典故; 北宋理学创始人程浩任晋城县令,修建程浩书院,传播程派理学,形成了“人人读书、读书”的民俗。行善尽家”; 历史上出过进士454人,状元9人,其中包括明代政治家、金融家、文学家王光光,清朝宰相、康熙皇帝的老师、《书》主编陈廷敬等。 《康熙字典》他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培养了近代“人民作家”赵树理等名人。 晋城是沃土,是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人建立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的地方; 著名的抗战歌曲《太行山上》诞生于此; 而“长江支队”则从这里南下,为福建做出了贡献。
西城山王林 摄
气候舒适,生态宜人。 晋城地处北纬35度黄金宜居地带,平均海拔800米左右。 太行、太岳、中条三山环抱,沁水、丹水纵流。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1℃。 夏季平均气温22℃,旅游舒适期长达7个月。 每年夏季,有30万游客来到晋城避暑、疗养; 年平均降水量680毫米,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森林覆盖率40.3%,城市绿化覆盖率47.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8平方米,负氧离子浓度可达4.5万个/cm3。 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这里有中国最北端的猕猴保护区,也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猕猴保护区。 最完整的原始森林,有野生红豆杉万余株,被誉为“生物资源宝库”; 王莽岭、蟒河、觉山等各大景区汇聚了太行八百里的精华,是太行山中最绿、最美的风景区。 的城市。 作为中国·山西大健康产业发展大会永久会址,不断丰富“示范区+各大景区+百村医院+旅游路网”的产品供给体系,全力推动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康养,打造“东方古堡、人文金城、云锦太行、诗画金城”品牌。
玉皇宫二十八星座 赵雪梅 摄
资源丰富,独具匠心。 晋城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煤层气生产基地。 已探明无烟煤储量312.2亿吨,约占全省的1/2、全国的1/4。 特别是3#无烟煤不能碰、碰。 其火焰如兰花,热值高,在国内外被誉为“兰花炭”。 煤层气探明储量3706亿立方米,占全省1/2以上、全国2/5以上; 2024年产量71.6亿立方米,“十四五”末可达到100亿立方米以上。 晋城独特的地理气候,孕育了丰富的药食资源。 富含100多种小杂粮和750多种中药材。 陵川连翘、陵川泸党参、羊城山茱萸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蜂蜜、小米、菠萝等保健食品深受人们喜爱。 晋城的手工业历史悠久。 冶炼铸造业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著名的“仰阿古剑”就产自这里。 明清时期,生产了全国2/3的钢针。 晋城铁水壶等特色产品广受好评。 “九头十八匠”早已名声在外; 这里是中国最北端的丝绸产地,所产的鲁丝是中国三大丝绸之一; 晋城珐琅器与平遥推漆器、新江城泥砚被誉为“山西三宝”。
煤炭开采与煤层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袁文中 摄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晋城是山西通往中原城市群和长三角的桥头堡。 一小时经济圈内有郑州、洛阳、新乡、焦作、济源、长治6个城市,人口3000万,GDP超3万亿。 在全省率先实现县与县之间高速公路连接,形成“两横、两纵、一环、五出口”的公路网布局。 郑太高铁现已开通,至郑州50分钟,至太原1个多小时,至北京3个半小时; 晋侯高铁正争取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着力打造高铁十字结构。 晋城机场项目获批,项目建设全面启动,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晋城高铁风景 冯满田 摄
宁静和谐,宜居宜业。 晋城三度荣获“长安杯”,连续八年被评为平安山西建设先进城市。 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十一年位居全省第一。 现有人员约25人,近三年培养了5名省高考状元; 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学至高中免费教育; 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一元公交”全覆盖; 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四连冠”、省级双拥模范城市“七连冠”; 被评为中国领先智慧城市、全国优化政务(投资)环境优秀城市; 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及林业改革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青年发展城市等国家级改革试点。
晋城光机电工程研究中心 王林 摄
聚焦转型,积蓄强劲动力。 围绕绿色转型示范城市、能源革命领军城市、对外开放先行城市、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光学产业集群城市“六大战略定位”机电产业、文化旅游健康模范城市,用好系统市场化、生态化、专业化、精细化、品质化“六大工作方法”,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城。 坚持以数字赋能传统产业,加快培育煤层气、光电、文旅健康、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1+5”现代产业体系; 全面实施总投资超千亿的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加快建设山水交融的现代化城市;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系统规划实施太行一号等一批重大工程,以工程牵引,“金山·集美·金城”的城市形象更加鲜明。
智慧晋城调度指挥中心 程立胜 摄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 李维亚 摄
近年来,晋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位居全省第一。 GDP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总量从2019年的第七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四位,三年净增近千网络投稿; 人均GDP达到10.5万元,居全省第一。 位居全省第一,比全国高出近2万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3网络投稿,三年增长一倍多; 县域经济势头强劲,GDP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位居全省第一,舟州、高平、阳城、沁水4个县(市)连续两年位列前10名;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中,高平、泽州进入前100名,羊城、沁水接近前100名; 新增贷款金额达到219网络投稿,两年内增长近一倍,2023年上半年达到329.3网络投稿,是去年的1.5倍; 年度考核再创佳绩。 在2024年全省4大类考核中,我市高质量发展、党建工作、营商环境综合绩效被评为优秀,专项工作被评为良好。 获得全省奖励资金最多; 乡村振兴战略绩效考核荣获全省优秀等级; 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示范区)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全省唯一一个。
晋城高铁 张绍一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