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为代地和楼烦地,后为赵国属地。
秦属雁门郡,汉属雁门郡、汪陶、阴馆县地。
灵帝时,因战乱县废,西晋初为汪陶、阴馆县地,永嘉后县又废。
北魏为桑干郡桑干县地。
北齐为神武郡,神武县地。
北周为广安郡神武县地,隋为马邑郡神武县地。
唐初为朔州马邑县地。
后归入应洲金城县。
五代隶属寰洲和应洲。
辽置河阴县,以治所在桑干河之南得名,属朔州。
清宁中改属应洲。
金大定七年(1167)改名山阴县,取地处复宿山之北之意,金贞佑二年(1214)升山阴县为忠州。
元至元年间,忠州城因水淹没,县地并入金城县,后复置山阴县,县沿迁至今古城镇。
明制称山阴县,属应洲。
清制为山阴县,属大同府。
民国初,山阴县属雁门道,后直隶山西省。
1937年,日军侵占本县,县沿移至岱岳镇,新中国成立后,山阴县属察哈尔省雁北专署。
1952年,山阴县改属山西省雁北专署。
1958年11月,山阴、应县合并为山阴县。
县政府驻岱岳镇,1959年7月,应县、山阴分治。
1959年1月至1961年8月,雁北专署与忻县专署。
合并为晋北专区。
本县属晋北专区,后复归属雁北专署。
1979年11月,恢复山阴县,属雁北专署。
1989年1月,山阴县划归朔州市,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