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境内很早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因地质结构变迁,底壳上升,渐成陆地,设治之时,取名为海城。
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
汉朝时期,境内置新昌(今甘泉镇向阳寨)、辽队(今西四镇三岔河东岸)、安市(今八里镇营城子)三县。
三国时期,魏占领北方,属平州,后改幽州。
西晋时期,境内新昌、辽队(隧)、安市三县皆废。
后燕光始四年(404年),开始被高句丽割据长达二百六十多年。
唐总章元年(668年),统一版图,置安市州,属安东都护府。
辽朝时期,于境内置海州、铜州、耀州,同设临溟、仙乡、析木、岩渊4县,并在海州置南海州,兼置临溟县为州治,隶属辽东道。
海城之名源于海州至此始。
金朝时期,改海州为澄州,辖临溟、析木二县,受东京路管辖。
元元贞三年(1297年),境内州县俱废,“置巡检司镇”,受辽阳路管辖。
明洪武初年,置海州,属山东行省。
明洪武八年(1375年),州废。
明洪武九年(1376年),置海州卫,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
清顺治十年(1653年),改海州为海城,隶属辽阳府管辖。
清顺治十四年(1657),辽阳撤府,改属奉天府(今沈阳)。
民国初期,划属奉天省辽沈道。
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海城县隶属辽宁省为一等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伪满政府改辽宁为奉天省,海城县遂改属奉天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伪满政府撤销营口县,以辽河为界,其东划归海城县,西部划归盘山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海城县民主政府,隶属于辽宁省辽南行政公署。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国民党政府改东北为九省,海城县仍隶属辽宁省。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海城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在县境地内另置牛庄县,县政府设在今牛庄镇;年底,牛庄县撤销。
同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后,海城县划属辽东省管辖(省会在今丹东市)。
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海城县归辽宁省辽阳专署领导。
1959年,改属鞍山市。
1965年,又转属辽南专署(专署驻今盖州市)。
1966年,“文革”期间,海城县人民委员会(即县政府)被撤销。
1967年3月,成立海城县革命委员会,隶属于营口市。
1973年,隶属于鞍山市。
1980年7月,海城县革命委员会改称海城县人民政府。
1985年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城县,成立海城市(县级市),隶属于鞍山市。